砂紙與研磨材料砂帶對比,砂帶的發展時間相對較晚,而且在發展之初也遇見了一些困難。
砂布得以發展,其契機在于1959年為建國10周年獻禮,當時決定試制米格17戰斗機沈陽黎明機械廠和航空工業第九研究所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共同承擔做這個項目,后來在制造飛機發動機的過程中,發動機葉片使用砂輪無法完成加工。蘇聯專家建議用砂帶。在這種情況下,鄭州二砂和三磨所擔起了這個責任。由于蘇聯和國內的專家都對砂帶較為陌生,于是在國家的幫助下,在英國大使館找到了《現代涂附磨具》的英文書籍。這本書為中國開啟了世界先進涂附磨具的大門。通過對這本書的研究,中國的專家開始了解砂帶,也開始試制砂帶。1960年,中國第一條環形砂帶在上海誕生,出生地是上海砂輪廠。
1973年文化大革命已近尾聲,一機部收到來自西德布倫瑞克工業大學的一封邀請函,函中表示,將于1973年在西德布倫瑞克召開有英、美、法、西德等33個國家參加的研討會,重點研討“研磨材料砂帶及CBN超硬材料的發展及應用”。這是中國砂帶發展的第二次契機,時文革即將要過去,具有世界眼光的轉機認為在文革期間,中國隊高級技術的發展處于閉目塞聽,有必要要借此機會,了解國外的高級技術發展狀況。因此,中國抓住了這個發展的契機,于是派由三磨所、二砂與上海機床廠三方共同派員組成代表團,赴西德參加這個高級技術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中,中國見識了國外高度機械化、自動化和全面質量控制系統的砂帶生產線和優質的砂帶產品。
到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中央第一批重大技術引進項目中,一機部就把“發展和引進寬帶生產技術項目”列入了規劃,并指出該項目由鄭州二砂負責實施。二砂黨委及其領導也對此非常重視。60年代引進的各種設備均已落后,要引進新的技術卻遇到了很多問題,例如錢的問題,例如當時引進寬砂帶項目要面對很多不確定因素,如砂帶市場到底有多大?生產砂帶所需的近百種原材料在國內能否找到?引進的先進技術在國內如何消化吸收?這么大的資金投入,多少年才能還清?其中還有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就是,引進成功之后,二砂對兄弟廠是否開放?不開放,外界批評二砂保守,開放就等于二砂花錢為別人做嫁衣!
1978年5月討論關于寬砂帶引進項目的最后一次黨委擴大會議上,決定了砂帶的發展方向。
現在,研磨材料砂帶的生產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在感嘆砂帶的發展成果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當初以自己前途作為賭注的為砂帶事業奉獻的決策者